1 推薦治療
穀濃度及各穀濃度監測範圍例/次32 篇文獻說明用推薦治療濃度
,81. 3% ( n = 26) 用 5~10 μg/mL ; 18. 7% ( n = 6) 用 10~20 μg/mL
。29 篇文獻說明在各濃度範圍的監測例/次
。其中
,24篇用5~10μg/mL為推薦治療穀濃度
,共監測2472次; 36. 8% ( n = 911) 的血藥穀濃度在 5~μg/mL內; 14. 4% ( n =355) 的血藥穀濃度<5 μg/mL; 48. 8% ( n =1206) 的血藥穀濃度>10 μg/mL
。5篇文獻用 10~20 μg/mL為推薦治療穀濃度
,共監測173例/次
,其中: 56. 6% ( n = 98) 的穀濃度在10~20 μg/mL 內; 43. 4% 的穀濃度不在10~20 μg/mL內
。143 例/次說明各濃度範圍的監測例/次
,其中: 25. 9% ( n = 37) 的血藥穀濃度< 10 μg/mL; 60. 1% ( n = 86) 的穀濃度在10~20 μg/mL內; 14. 0% ( n = 20) 的血藥穀濃度> 20 μg/mL。共有 2615 例/次穀濃度監測
,說明了在各濃度範圍的監測例/次: 49. 8% ( n = 1303) 的血藥穀濃度< 10 μg/mL ; 50. 2% ( n = 1312) 的血藥穀濃度在>10 μg/mL 內
,見表1。
2 測定方法
25 篇文獻說明萬古黴素血藥濃度測定方法
。其中
,52. 0% ( n = 13) 用熒光偏振免疫法; 36. 0% ( n = 9)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 8. 0% ( n = 2 ) 用 化 學 發 光 法; 4. 0% ( n = 1) 用酶放大免疫法
。
3 首次取血時間
14 篇文獻說明首次測定穀濃度時的天數
。其中
,6 篇是經5個 t1 /2 後或是治療4個劑量後
,測定穀濃度; 5 篇是在給藥後2~4 d
,測定穀濃度; 3 篇是在給藥後4 d
,測定穀濃度
。而 57. 1% ( n = 8) 的文獻
,首次測定穀濃度的時間過遲
。其中
,9篇說明血樣濃度不在治療濃度範圍時
,調整劑量方式均用經驗調整給藥劑量和給藥間隔
,來調整血藥濃度
。
4 首劑給藥及文獻研究質量
25篇文獻說明給藥劑量和間隔
,但隻有1篇提到首劑給予負荷劑量( 25 mg/kg )
,其餘均未提及
。納入35 篇
,74. 3% ( n = 26 ) 是回顧性分析病曆研究; 14. 3% ( n = 5 ) 是前瞻性研究; 另外還包括: 1篇非隨機對照研究( TDM對患者的作用)
,1 篇研究處方幹預係統對TDM 的作用
,1 篇是藥代動力學方法研究(給藥的準確性)
,1 篇是給藥方法 (個案報道)
。
5 美國指南對國內監測現狀的影響
美國指南發布後
,穀濃度監測比例
,由發布前的63. 9% 提高到74. 2% ; 用 10~20 μg/mL的比例
,由發布前的0提高到40. 0% ; 首次測定穀濃度過遲的比例
,由發布前的80% 降低到 44. 4% ; 首次給予負荷劑量的比例
,由發布前的0提高到10%
,見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