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殊治療藥物 黴酚酸 、他克莫司及萬古黴素濃度監測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發布日期 :
2023-06-05
瀏覽次數 :
0
治療藥物監測(TDM)

    

     治療藥物監測(TDM)是20世紀70年代在臨床藥物治療學領域內崛起的一門學科 ,旨在通過測量患者血中藥物濃度 ,使臨床醫生確認患者是否接受了足夠量的藥物治療 ,並依據患者個體的情況調節用藥劑量 ,實現給藥個體化 ,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同時避免或減小因血液中藥物濃度過大而導致的毒性作用 。


      TDM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抗癲癇類藥物 、抗心律失常類藥物) ,或者對肝 、腎功能毒性作用比較強的藥物(如萬古黴素)進行濃度監測 ,以達到對疾病診療進行動態監測和治療藥物效果評估的目的 。由於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重視 ,加之臨床上以經驗用藥 、習慣用藥為主 ,對藥物監測的理念認識不夠充分 ,以及患者經濟負擔等其他問題 ,導致目前TDM沒有在臨床科室及檢驗科獲得足夠的重視 。其中免疫抑製劑濃度監測較為多見 ,移植患者術後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製劑類藥物 ,這一類藥物需要嚴格監測血藥濃度並控製臨床劑量 ,濃度過低易導致移植物抗宿主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 ,濃度過高則會產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發生反複感染 。臨床醫生及患者自身均對器官移植後治療效果重視程度較高 ,對免疫抑製劑監測有著較高的期盼與應用 。


      本文就目前臨床上的3個特殊治療藥物——MPA 、他克莫司及萬古黴素的濃度監測最新進展綜述如下 。


01
 MPA血藥濃度監測黴酚酸酯(MMF)


     MPA血藥濃度監測黴酚酸酯(MMF)通用名稱是嗎啉酯-麥考酚酸嗎乙酯 ,別名麥考酚酸 ,是MPA的前體藥物 。MMF通過酯鏈斷裂快速代謝為活性化合物MPA 。MPA通過非競爭性可逆抑製2型次黃嘌呤核苷酸脫氫酶(IMPDH2)來抑製嘌呤的從頭合成 。抑製活化淋巴細胞中的IMPDH2能減少淋巴細胞內鳥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從而阻止淋巴細胞增殖 。MPA 通過肝髒內的酚羥基團葡萄糖苷酸化 ,代謝為藥理學上無活性的黴酚酸葡萄糖苷酸(MPAG) 。MPAG的血漿濃度約比母體藥物高出40倍 。除初級代謝產物 MPAG外 ,血液內還可分離出MPA的其他兩種代謝產物 :黴酚酸酰基葡萄糖苷酸(Ac-MPAG)和黴酚酸苯基葡萄糖苷酸(MPAG1s) 。其中隻有 Ac-MPAG 可在體外抑製IMPDH2 。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顯示 ,MPA治療藥物監測能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療效並將其毒性作用 降至最低 ,MPA治療藥物一般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如環孢黴素 、他克莫司)同時給藥 ,在口服給藥1-2h後血漿中MPA濃度達到峰值 。由於藥物的肝腸循環 ,在服藥後的6-12h再次達到峰值 。由於伴發病或與其他免疫抑製劑相互作用 ,MPA的藥代動力學表現出很大的患者間變異性 ,而且在特殊患者群體中可能有所改變。環孢黴素抑製 MPAG從肝細胞進入膽汁 ,使肝腸循環減慢 。因此 ,MPA和環孢黴素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 ,與MPA和他克莫司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相比可能會降低 。由於患者血漿MPA濃度的變異性 ,監測MPA濃度可幫助改善移植後出現器官排斥的高風險患者的不良反應 。 


臨床上對移植患者術後對抗排斥反應通常采取三聯用藥 :


01

 MMF類藥物 ;
02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環孢黴素或他克莫司) ;
03

糖皮質激素 。對於臨床來看 ,目前檢測較多的是環孢黴素和他克莫司 ,而MMF的檢測量較小 。


   MMF類藥物“驍悉”1995年首次在國內推出 ,由於不良反應較少 ,未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發生風險 ,保護腎功能等優點 ,臨床醫生通常認為MMF類藥物不需要進行藥物監測 ,而不良反應相對較大的環孢黴素及他克莫司 ,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 ,以及伴隨腎損害 ,臨床監測需求比較大 。“驍悉”的推出已經過去了20多年 ,世界各地的移植專家也在不斷探索 ,有一部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 ,MMF作為抗排異藥物使用 ,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可以使患者受益 。更有一些學者支持“低毒性免疫抑製劑方案” ,即通過藥物監測調整MMF的最大耐受量 ,降低環孢黴素 、他克莫司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 。實現MPA監測可為臨床提供指導 ,理論上應采取全點監測 、計算曲線下麵積(AUC)的方法,但全點監測MPA在臨床應用上很難實現 ,主要是由於采血周期長(需要每隔1h采血1次 ,共12h) 、醫療成本高 。因此臨床上常用的MPA監測方法為有限采樣法(LSS) ,即通過3~4個采血點和計算公式 ,模擬出AUC ,從而指導臨床用藥 。


2011年《羅馬共識》對MPA血藥濃度監測 ,推薦監測頻率如下 :


01

 移植後第1周 ,應進行 MPA AUC 監測 ;
02

 移植後第1個月 ,每周進行監測 ;
03

  移植後第2 、3個月 ,每月進行監測 ;
04

  移植後第4-12個月 ,每3個月1次 ;
05

  移植1年後 ,若所需劑量已穩定 ,則每次調整免疫抑製方案 ,對MPA的AUC進行評估 。
02
  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監測

     他克莫司的實驗室命名為FK506 ,是一種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 ,其免疫抑製作用機製與環孢素相似 。他克莫司在體內與T淋巴細胞細胞質內的FK506結合蛋白(FK506BP)結合 ,形成 FK506-FKBP複合物 ,抑製鈣調蛋白磷酸酶的磷酸化酶活性 ,抑製Ca2+內流 ,使T細胞核因子不能去磷酸化 ,進而抑製T細胞特異性的轉錄因子(NF-AT)的活化劑白細胞介素類(ILs)細胞因子的合成 。其也可抑製 T 、B細胞依賴的B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對激活淋巴細胞的各種細胞因子的轉錄也有抑製作用 ;同時可抑製白細胞介素-2(IL-2) 、白細胞介素-7(IL-7)受體的表達 ,並可直接抑製B細胞的激活 ,抑製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但它抑製T細胞活性的能力比環孢素強10-100倍 。


     目前 ,他克莫司在臨床廣泛應用於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係統疾病的免疫抑製治療 。由於他克莫司的治療窗窄 、不良反應大 、療效個體化差異明顯 ,而且容易受到其他聯合用藥的影響 ,因此 ,需要監測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 ,以實現個體化用藥 ,確保用藥安全 、有效 。他克莫司的不良反應與環孢素相似 ,可引起腎功能異常(如血肌酐升高 、血尿素氮升高 、尿量減少) 、高血壓 、高血糖 、白細胞增多及高鉀低鎂血症 ;其腎毒性 、神經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應較明顯 ,表現為頭痛 、失眠 、無力 、震顫 、惡心 、嘔吐 、腹瀉等 。他克莫司血藥濃度臨床監測的患者不良 反應主要表現為術後1年內有部分患者出現血壓及血糖升高 、腹瀉等 ,但隨著年限的增長不良反應逐漸減少 。他克莫司的毒性作用與血藥濃度密切相關 ,在治療濃度5.00~20.00 ng/mL之外 ,均出現不良反應 ,但大部分不良反應在停藥或減量後均可消失 。他克莫司通常在飯前或飯後以 固定的間隔每天服用2次 。患者服藥後 ,他克莫司血藥濃度在2-3h內上升並達到峰值 ,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血藥濃度通常以穩態穀濃度來衡量 ,樣品采集應在給藥後12h和(或)在下一次給藥之前立即進行 。精準監測他克莫司血藥濃度 ,然後確定最佳他克莫司劑量 ,這樣既可降低藥物毒性又能在治療期間維持充分的免疫抑製效果 ,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並確保患者和同種異體移植物長期存活 ,使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

03
  萬古黴素血藥濃度監測

  萬古黴素作為特殊耐藥菌——革蘭陽性菌和多重耐藥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抗菌藥物的最後一道防線 ,應用在難治性革蘭陽性菌感染患者及重症感染患者 ,隨著超級耐藥菌的出現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越來越被重視 ,因此做為重症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 ,萬古黴素的藥物濃度監測也逐漸被臨床重視 ,2015年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業委員會發布了《萬古黴素治療藥物監測指南》 ,指南中規定了如下情況需要進行萬古黴素監測 。


強推薦 :


01

使用萬古黴素的重症監護患者 、肥胖患者 、燒傷患者 、合並使用其他影響腎功能藥物的患者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
02

穩態穀濃度為萬古黴素治療藥物監測指標 。
03

一般成人患者 ,推薦10-15 mg/L為萬古黴素穩態穀濃度 。
04

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 ,推薦給藥前>72 h首次監測血藥濃度 ,並根據腎髒功能調整監測血藥濃度的時機 。

弱推薦 :


01

使用萬古黴素的老年患者和合並肝髒疾病患者 。
02

對重症兒童患者 ,建議10-20 mg/L為萬古黴素穩態穀濃度 。
03

對於腎功能正常的患者 ,推薦開始給藥>48 h首次監測血藥濃度 。
04

建議基於藥物代謝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給藥 。
05

對於重症成人患者 ,建議首次采取負荷劑量給藥 。萬古黴素血藥濃度監測非常重要 ,因其有效性取決於在治療過程中維持最低濃度的血藥濃度水平 。此外 ,由於濃度過高的萬古黴素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 ,特別是聽力(耳毒性)和腎髒損害(腎毒性) ,因此必須避免使用高濃度萬古黴素 。為了使血液中始終保持最低有效濃度的萬古黴素 ,通常會定時監測血藥濃度以反映穩態穀濃度 ,有時也會監測峰濃度來評估藥物劑量是否合適及估算藥物代謝清除率 。應在患者下一次萬古黴素給藥之前采集血樣監測萬古黴素穩態穀濃度 ,在萬古黴素靜脈內給藥完成後1-2 h采樣監測萬古黴素峰濃度 。

  小 結

    TDM是臨床診療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亞學科 。由於檢測通量低 、臨床患者標本特殊性及不同規模醫院承接TDM的科室設立不同等因素 ,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仍需要向臨床醫生實驗室及患者多方麵普及治療藥物監測的重要意義 ,讓TDM工作更受重視 。由於不同實驗室之間治療藥物監測項目檢測方法也不盡相同 ,因此在為臨床解讀監測結果時也需要注意室間質量評價中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可比較性的問題 ,從具體檢測選用的方法出發 ,為臨床解讀治療藥物監測的結果 ,最大程度避免因檢測方法不同使得臨床醫生對患者血藥濃度結果產生錯誤判斷 。



相關推薦